一、專業類别及研究領域簡介
能源動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基礎産業領域,在我國國民經濟及工業發展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适用的行業領域包括:電氣、動力、新能源、核能、航空航天等,該專業學位是與特定工程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的專業性學位,我校能源動力碩士專業學位以能源動力相關行業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為導向,以創新發展為目标,培養掌握能源轉換、傳輸、能源裝備制造、能源高效利用等的理論知識,能從事能源動力相關領域内的科學研究與開發應用、工程設計與實施、技術攻關與改造、新技術推廣與應用、工程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動力工程領域(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起源于我校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等專業,已有30年工程教育積澱,形成了鮮明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學位點自2012年開始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動力工程領域依托電氣工程、土木工程等“雙一流”省級應用特色學科,是綜合我校建築工程學院、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優勢資源組建而成,擁有“風電裝備與電能轉換”湖南省2011協同創新中心、“風力發電機組及控制”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土木工程智能防災減災與生态修複”湖南省重點實驗室、“風電運維與測試技術”湖南省工程實驗室、“電力複雜網絡安全與保護”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低碳綠色建築節能與材料”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病險工程結構災變與加固”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電氣控制”湖南省高校重點實驗室、“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湘電集團有限公司”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湖南東尤水汽能有限公司”湖南省研究生創新實踐基地、建築節能與新能源應用湖南省研究生教學團隊、建築節能與新能源利用湖南省優秀導師團隊等10餘個科研和教學平台。
擁有教授11人,副教授13人,博士30人;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發明獎9項,主持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50餘項,累計到賬經費2500餘萬元。已有多項科研成果轉化,為相關企業産生經濟效益近20億元。本領域具有深厚的行業背景,與湘電集團有限公司、湖南東尤水汽能有限公司、廣東歐科空調制冷有限公司、中國建築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湖南尚上市政建設開發有限公司、湖南省第三建築工程公司等20餘家企業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方面有着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廣泛開展産學研合作,并聘請企業的高級工程技術與管理人員為我校研究生企業導師,聯合培養領域專業學位研究生,為本專業領域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本專業領域主要研究方向:
1. 人居熱環境與綠色建築技術
主要開展環境感應與人體健康、熱舒适與多環境耦合、氣候自适應建築理論、綠色建築及BIM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2. 暖通空調系統智能控制/建築系統物聯網與大數據技術
主要開展動态系統調控機理與控制理論、中央空調系統非線性控制、城市集中供熱系統智能調控、網絡化智能控制裝備、暖通空調系統末端裝備及其智能化、建築信息标準化與智能标識、建築能效大數據與網絡數據庫、建築能效評價大型軟件開發、建築全壽命過程運營管理等等方面的研究。
3. 可再生能源及冷熱源裝備
主要開展蒸發冷凝強化傳熱理論、高效熱泵與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型冷熱源裝備開發與應用、太陽能複合利用系統與裝備、建築能源系統建模、優化及清潔能源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4. 風電土木工程的災變與防治
主要開展風電基礎、塔筒的動力災變機制與搶修加固,漂浮式海上風力發電基礎腐蝕機理及耐久性,特種混凝土的制備技術等方面的研究。
二、培養目标
面向能源動力領域創新發展需求,以提升職業勝任力為導向,以實踐能力和創業能力培養為重點,以産學融合為途徑,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掌握能源動力裝備和基礎設施的設計、制造及運行等相關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具有突出的實踐創新能力,較強的解決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能夠承擔能源動力領域專業技術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和國際視野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三、培養方式和培養要求
1. 培養方式
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實行集中在校學習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培養方式。實行雙導師負責制或導師指導小組負責制。
(1)“1+1.5”的培養方式: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采取“1+1.5”的校企聯合培養方式,即1年校内課程學習,1.5年進行專業實踐和學位論文。
(2)“雙導師”協同指導制:即1名校内導師和1名校外社會實踐部門的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其中以校内導師指導為主,校外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部分課程與學位論文等環節的指導工作。由兩位導師共同确定專業實踐崗位;共同确定專業學位論文選題;共同指導完成專業學位論文。推廣導師指導小組制,由3-5人組成的指導小組進行合作指導制度。導師指導小組中1人為首席導師,主要負責研究生的業務指導和思想政治教育,其餘導師參與實踐過程、項目研究、部分課程與學位論文等環節的指導工作。
(3)“項目驅動”學位論文選題制:專業實踐學習階段采用“項目驅動”模式,學位論文在“雙導師”指導下,結合專業實踐、圍繞實際的工程項目進行。
2. 培養要求
(1) 素質要求:擁護中國共産黨的領導,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服務國家和人民的高度社會責任感。熟悉能源動力相關領域的相關規範,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創業精神、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學習态度和 工作作風。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質和環境适應能力,具有健康的體魄,能夠 承擔相應的工作任務,富有合作精神,能夠正确處理各種社會關系。
(2) 知識結構要求:較好地掌握動力機械及工程專業領域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和系統深入的專門知識,掌握動力機械工程領域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了解能源與動力相關領域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熟練掌握一門外國語。
(3)專業能力要求:具備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性思維,能夠運用基本理論和知識發現、分析和解決動力機械工程領域專業發展和行業技術進步過程中所遇到的工程問題,能夠基于科學原理并采用科學方法對動力機械及工程相關科學和工程問題開展工程創新研究。具備一定的跨專業交流與工程合作能力,具有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勝任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工作。
四、學習年限
1. 學制為 2.5 年,完成培養計劃的所有環節并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即可畢業,并授予碩士專業學位。
2. 申請學位最短年限:研究生可根據自身的具體情況,若提前修完課程計劃規定的全部課程,取得畢業所需的學分,完成學位論文并通過答辯,可準予提前畢業,但最短不得少于2年。
3. 申請學位最長年限:研究生可延長在校年限,但最長不能超過5.5年(含休學時間)。
五、主要培養環節與要求
表1 主要培養環節、培養内容與學分要求一欄表
類 别 |
課程性質 |
内 容 |
學分要求 |
考核要求 |
課程教學環節 |
學位公共課 |
必修/選修 |
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生英語,數學,工程倫理等。 |
10 |
滿足規定學分 |
學位專業課 |
必修 |
培養方案中所列學位專業課 |
≥ 6 |
滿足規定學分 |
非學位課 |
選修 |
培養方案中所列專業選修課 |
≥8 |
滿足規定學分 |
*研究方向課 |
|
由指導老師根據研究方向确定 |
|
合格 |
實踐教學 |
必修 |
專業綜合實驗 |
2 |
合格 |
必修 |
前沿講座 |
1 |
達到規定次數 |
必修 |
專業實踐(不少于半年,應屆本科畢業生不少于一年) |
6 |
通過 |
*課外研修 |
|
參加課外科技競賽、創新創業活動 |
(6) |
|
學位論文 |
|
開題報告 |
|
合格 |
|
中期檢查 |
|
合格 |
|
學位論文答辯 |
|
通過 |
注1:研究方向課程由指導老師根據其研究方向确定,通過自學形式完成。
注2:課外研修環節不計入總學分,主要作為獎學金評選和畢業後從業評估的指标。
六、課程設置與學分要求
至少修滿33學分,其中學位課不少于16學分,非學位課程不少于8學分,實踐環節9學分(專業綜合實驗2學分,前沿講座1學分,專業實踐6學分)。指導老師可根據其研究方向确定2-3門研究方向課程,通過自學等形式完成。
學位公共課全校統一要求,含思想政治理論課(3 學分),研究生英語課(3 學分),數學類課程(2學分),工程倫理(1 學分)。
非本專業考入或以同等學力考入的碩士研究生,以及在本科或專科階段沒有系統學習過指定補修課程的(以成績單為準)碩士研究生,必須補修不得少于2門的指定補修課程,同時參加相應的課程考試,并取得合格成績。該類課程的學分不計入培養的總學分。
課程類别 |
課程編碼 |
課程名稱 |
課程性質 |
學時 |
學分 |
開課學期 |
考核 方式 |
開課單位 |
1 |
2 |
3 |
學 位 課 程(必修) |
學 位 公 共 課 |
80Y1001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 |
必修 |
32 |
2 |
√ |
|
|
考試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80Y1002 |
自然辯證法 |
必修 |
16 |
1 |
|
√ |
|
考試 |
馬克思主義學院 |
80Y1019 |
英語聽說 |
必修 |
16 |
1 |
√ |
|
|
考試 |
外國語學院 |
80Y1028 |
英語閱讀與寫作 |
必修 |
32 |
2 |
|
√ |
|
考試 |
外國語學院 |
80Y1006 |
數值分析 |
必修 |
32 |
2 |
√ |
|
|
考試 |
計算科學與電子學院 |
80Y1017 |
工程倫理 |
必修 |
16 |
1 |
|
√ |
|
考試 |
相關學院 |
80Y1022 |
能源動力學科前沿 |
必修 |
16 |
1 |
√ |
|
|
考查 |
相關學院 |
學位專業課 |
動力工程 |
80Y2082 |
傳熱學理論及工程應用 |
必修 |
32 |
2 |
√ |
|
|
考試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2083 |
工程熱力學理論及應用 |
必修 |
32 |
2 |
√ |
|
|
考試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2060 |
彈性力學 |
必修(二選一) |
32 |
2 |
√ |
|
|
考試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2084 |
能源利用原理與節能技術 |
32 |
2 |
|
√ |
|
考試 |
建築工程學院 |
非 學 位 課 程(選修) |
80Y3087 |
第二外語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外國語學院 |
80Y3226 |
科技論文寫作B |
選修 |
16 |
1 |
√ |
|
|
考查 |
相關學院 |
80Y3001 |
工程管理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159 |
儲能原理與技術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088 |
綠色建築與建築節能技術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160 |
太陽能與餘熱利用技術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198 |
高等混凝土結構理論與應用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124 |
工程結構可靠性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100 |
工程結構加固設計理論與實踐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123 |
現代混凝土技術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建築工程學院 |
80Y3083 |
光伏發電工程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電氣與信息工程學院 |
80Y3156 |
實驗設計與數據處理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150 |
有限元分析與應用 |
選修 |
16 |
1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151 |
可再生能源技術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機械工程學院 |
80Y3003 |
新能源技術* |
選修 |
8 |
0.5 |
|
|
√ |
考查 |
企業 |
研究方向課 |
80Y3960 |
地熱能利用技術 |
選修 |
16 |
1 |
2-4學期 |
考查 |
導師安排 (不計學分) |
80Y3961 |
生物質能利用技術 |
選修 |
16 |
1 |
80Y3981 |
相變材料與相變儲能 |
選修 |
16 |
1 |
80Y3982 |
建築環境數值模拟技術 |
選修 |
16 |
1 |
80Y3983 |
冷熱源新技術 |
選修 |
16 |
1 |
80Y3984 |
室内空氣品質 |
選修 |
16 |
1 |
80Y3985 |
高等傳質學 |
選修 |
16 |
1 |
80Y3986 |
學科前沿 |
選修 |
16 |
1 |
80Y3959 |
電氣節能與儲能技術 |
選修 |
16 |
1 |
80Y3962 |
有限元分析與應用 |
選修 |
16 |
1 |
80Y3987 |
組合結構理論 |
選修 |
16 |
1 |
80Y3988 |
工程結構抗震理論與方法 |
選修 |
16 |
1 |
80Y3989 |
鋼結構穩定理論與設計 |
選修 |
16 |
1 |
補修本科 課程 |
0903023 |
暖通空調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相關學院 (不計學分) |
0902010 |
建築環境測試技術 |
選修 |
32 |
2 |
√ |
|
|
考查 |
0902206 |
結構力學(2) |
選修 |
64 |
4 |
|
√ |
|
考查 |
實踐環節 (必修) |
80Y4004 |
專業綜合實驗 |
必修 |
2周 |
2 |
第2學期 |
考查 |
相關學院 |
80Y4002 |
前沿講座 |
必修 |
8場 |
1 |
1-4學期 |
考查 |
相關學院 |
80Y4003 |
專業實踐 |
必修 |
|
6 |
3-4學期 |
考查 |
相關學院 |
合計 |
33學分 |
注:① 學位專業課至少修滿6學分。 ② 非學位課程由導師根據培養及研究方向進行選定;研究方向課由導師根據研究方向指定2-3門并通過自學形式完成。 ③ 教學學時括号内為實驗實踐課時,帶*号課程為企業課程,可安排在企業上課或者企業工程師來學校上課。 |
七、實踐教學環節
以下各項必修環節為我校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最低要求,在此基礎上,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還應滿足相關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指導性培養方案中的相關要求。
1. 專業綜合實驗
本專業類别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保證不少于2周的專業綜合實驗教學,專業綜合實驗應于第二學期内完成,可采用集中專業綜合實驗,也可在第二學期穿插分段完成。
2. 前沿講座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學期間應至少參加8次學術講座或報告。
3. 專業實踐
(1)在學期間,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必須保證不少于六個月的實踐教學,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應屆本科畢業的研究生實踐教學時間原則上不少于一年。
(2)在導師指導下,研究生要制定并提交實習(實踐)計劃,撰寫實習(實踐)總結報告。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不參加專業實踐或未通過專業實踐考核的,不得申請畢業和學位論文答辯。
(3)專業實踐的具體環節、要求和考核工作規定參照《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工作要求及考核工作規定》。
(4)專業實踐考核最遲應于第五學期第3周前完成。
八、課外研修環節
為加強我校研究生的創造、創新與創業精神和課外創新實踐意識和能力的培養,促進研究生個性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将課外研修環節納入研究生人才培養計劃。至少修滿6學分,但不計入總學分。
提交
序号 |
課外研修項目 |
課外研修要求 |
學分 |
1 |
社會實踐 |
社會實踐(每學期1次) |
2學分 |
2 |
課外科技競賽 |
校級獎 |
2學分 |
省部級獎 |
3學分 |
國家級獎 |
4學分 |
省級學會獎 |
2學分 |
國家級學會或協會獎 |
4學分 |
3 |
技能考核 |
全國大學英語六級 |
2學分 |
全國計算機等級考試獲三級以上證書 |
2學分 |
全國計算機軟件水平考試獲初級以上證書 |
2學分 |
獲全國各行業頒發的職業資格證書 |
2學分 |
4 |
科研訓練 |
參加2次學術會議并提交總結報告 |
1學分 |
主持學校科技創新項目 |
2學分 |
主持企業科技創新項目 |
2學分 |
主持省研究生科技創新項目 |
4學分 |
參與教師科研且不少于2個月 |
1學分 |
參與教師科研且不少于1個學期 |
2學分 |
參與企業實際工作不少于1年 |
4學分 |
參與企業實際工作不少于半年 |
2學分 |
解決1個技術難題使生産恢複正常 |
4學分 |
解決1個技術難題使企業增收 |
6~8學分 |
5 |
創業教育與創業實踐 |
參加創業教育培訓1次 |
1~2學分 |
提交總結論文 |
2學分 |
自主創業注冊公司運行半年 |
2學分 |
自主創業注冊公司運行1年 |
4學分 |
在創業基地或實體工作3個月以上 |
2學分 |
在創業基地或實體工作半年以上 |
4學分 |
在創業基地或實體工作時取得有用價值的成果1項 |
6~8學分 |
其它經認定的創業活動 |
1~2學分 |
6 |
學術成果 |
B4類及以上期刊發表1篇論文 |
8學分 |
B5類期刊發表1篇論文 |
6學分 |
B6類期刊發表1篇論文 |
4學分 |
B7類期刊發表1篇論文 |
2學分 |
B8類期刊發表1篇論文 |
1學分 |
授權發明專利第一發明人 |
6學分 |
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和軟件著作權第一發明人 |
2學分 |
注: 凡同一獎項多次獲獎,隻計最高級别學分。
九、學位論文
1. 選題
學位論文選題直接來源于生産實際并具有明确的應用價值,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工程項目策劃、工程設計項目或技術改造項目,可以是技術攻關研究專題,可以是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産品的研制與開發。
2. 開題
經企業實踐與實習階段學習後,最終确定研究課題,進入學位論文階段。開題報告課題要求直接來源于生産實際或具有明确的生産背景和應用價值的課題,包括技術引進、技術改造、技術攻關等生産關鍵任務,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和新産品的研發等方面的課題。
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開題報告應明确學位論文形式。原則上,論文形式一經确定不允許修改。開題報告最遲應在第三學期第8周前完成。
3. 中期檢查
提交中期報告并接受中期檢查。學位點組織校内與企業相關人員組成檢查小組,對中期報告中所反映的學位論文工作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存在的問題、與預期目标的差距等進行考核與診斷,幫助研究生切實解決學位論文工作中遇到的實際難題,提高其解決問題的能力。對綜合能力較差、進展緩慢、投入時間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學業警告,或按學籍管理規定進行處理。
中期檢查最遲應于第四學期末完成。
4. 論文與答辯
論文工作須在導師指導下,由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本人獨立完成,具備相應的技術要求和較充足的工作量,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具有先進性、實用性,取得了較好的成效。論文可以采用産品研發、工程規劃、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
研究生應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一篇達到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畢業要求的學位論文,重在考察學生綜合運用理論、方法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研究生學位論文答辯時間距提交開題報告時間應至少為12個月。
十、畢業
研究生學習期滿,修滿培養方案規定的學分,完成實踐教學等必修環節,通過學位論文答辯,并經過學校學位評定委員會審議通過後,可授予tyc33455cc太阳成集团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
制訂人:曾麗萍
審核人:李小華